1,熱管一般分成兩種,燒結式和溝槽式。燒結式主要是CPU用,溝槽的主要是用在GPU上,燒結的比較好。 2,熱管里面真空的。
3,熱管里面有一些純凈水,或其他的導熱液體,比熱容都特大,最強的是液態氨(有毒性),目前是發現的比熱容最大的材料了。
4,水在真空中受熱會汽化,速度和猛烈程度受溫差的影響,成正比。
5,熱管的導熱能力和熱管的直徑成非線性增長。
通過以上5點和上文的伏筆來引出一下話題: 在上文提到過銅的散熱器的整體導熱能力高還有其他原因,在解釋原因之前我的引入一個溫差的概念,和散熱器的工作流程, 開機之后CPU開始發熱,導致散熱器中的導熱液汽化,到達散熱器頂部,冷凝給散熱器鱗片放熱,回流到熱管底部,再次受熱汽化到 達散熱器頂部,再次冷凝放熱,回流。 即為:(受熱→汽化→冷凝放熱→回流)→(受熱→汽化冷凝放熱→回流)完成一個循環過 程,熱管在導熱時,實際上是再利用溫差在做熱交換,這里熱交換的效率和頻率,是起決定性作用的,高速的汽化和高速的熱交換 頻率才可以讓散熱器保持高效的工作,那么怎么才能提高汽化速度和熱交換頻率呢。第一散熱器的鱗片導熱能力要強,只有導熱能 力強,才可以把每次汽化導熱液所釋放的熱量充分吸收掉,銅的導熱效率是無可匹敵的,這樣熱交換率就可以保證了,交換頻率就 得看風扇的風壓和風量了,這是Copper TRUE的瓶頸,過低的風量導致熱管內部的導熱液循環速度降低,熱交換頻率下降,無法產生 預期的溫差,導熱液的汽化速度和頻率都受影響,從而讓我們覺得純銅的效果不好,反過來說如果風扇的風壓達到了要求,散熱器 表面的熱量就無法聚集,使得散熱器端和底座產生了較大溫差,這樣導熱液的汽化速度和汽化頻率都有提高,完成一個良性循環, 即為:高速猛烈汽化,高速放熱導熱,高速散熱,高速冷凝,回流,繼續高速汽化,這一切都是因為,風壓提高帶來的好處,所以 說,Copper TRUE 在提高風壓之后帶來的效果是非線性增長的。 有人會說了:什么叫高速猛烈汽化啊?YY吧?有多高? 國外一些優質熱管的導熱液,在極端條件下(突然加熱,或者遇冷))汽化速度 可以達到1.1馬赫。某些工廠有大型設備的熱管散熱器,怕水就是因為怕急速產生溫差,導致汽化過于劇烈發生爆炸事故,道理上是 一樣的。 南海系列的制勝法寶——8毫米熱管。 首先也要給大家幾個數據:長度為150mm的熱管 受熱→汽化→冷凝放熱→回流 ,這是一個周期,周期是有速度的,越粗越慢也和溫度有關。 直徑3mm熱管 熱阻0.33 , 熱傳遞速度:15焦耳/s ,周期速度:2.8/秒 直徑5mm熱管 熱阻0.11 , 熱傳遞速度:45焦耳/s ,周期速度:1.8/秒 直徑8mm熱管 熱阻0.0625 熱傳遞速度:80焦耳/s,周期速度:0.6/秒 我想也不用我說了,8毫米的熱管已經把5毫米的秒殺了,秒了3毫米的至少十條街. 那么有人要說 這樣算的話南海系列豈不是無敵了? 你說的沒錯,確實無敵——只是理論上....我們算一下南海2 4條8mmU形 等效8條,U120E 6條5mmU形等效12條,總導熱速度為,南海2 640w/s ,U120E 540W/s 。 但是為什么在屢次PK 南海2沒有占到多大便宜呢?以參看U120E的熱管排列和南海2的熱管排列,我覺得 這是主要的,剩下的就是焊接技術,做工,底座導致了南海2熱效率利用率的低下。但是南海2的王者地位是絕對不可以動搖的,頂 級散熱器無出其右。
下一篇:鋁型材表面起泡或者起皮的起因及對策上一篇:鋁散熱器常用的六大表面處理方法